1。生活習性

白斑梭子魚的生長環境位于中高緯度的淡水湖、河流中,是一種冷水魚類。刺鰍魚苗肌肉含高蛋白和低脂肪,氨基酸種類齊全,必需氨基酸、鮮味氨基酸、脂肪酸中多不飽和脂肪酸、EPA與DHA含量均較高,礦物元素含量豐富,有較佳的食用口感和較好的營養價值。最適生長溫度為22℃~26℃。苗期以輪蟲、小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為食,稍大的部分則捕食其他魚類。當食物不足時,它們會互相吃掉,因為這是一種兇猛的大型食肉魚類。在天然水體中,最大個體體重可達40 kg。幼魚集群活動,成魚分散覓食,動作敏捷快捷,經?;钴S在水生草叢中。
二.白斑梭子魚幼蟲出膜時的長度為8.5×9 mm,卵黃囊被吸收時的長度為11×14 mm。此時,可轉移到魚苗培育階段。
1。網箱養殖:網箱規格11米,水深0.3米?;\子周圍是木頭做的,盒子的底部用40個網格密封。網箱可以放置在大型池塘中,需要淡水質量和高溶解氧含量;也可以放置在大型水泥池中,這就需要池水的微流動來保持水體中較高的溶解氧含量。放養密度為1000×1500/m2。以輪蟲、枝角類、橈足類等浮游動物為餌料,同時投喂帶膜麥泥鯉苗1~2d。一天投喂4次,每次攝食量不宜過多,以每苗喂魚3≤5為宜。白斑梭子苗如果攝食過多容易造成死亡,所以每次喂魚時都要注意觀察,以防止攝食過多。經過10天左右的養殖,魚苗可以長到3厘米,此時要及時分箱。
2.水泥池栽培:水泥池表面積1060平方米,池深0.5平方米。鰻魚苗它的體液幾乎和海水一樣,所以可以很省力地隨著洋流作長距離的漂送。從產卵場漂回黑潮暖流再流回臺灣的海邊大概要半年之久,在抵達岸邊前一個月才開始變態為身體細長透明的鰻線,又稱為玻璃魚。所以在每年12月~1月間漁民們會忙著在河口附近的海岸用手叉網來捕撈正要溯河的鰻線來賣給養殖戶。養殖戶在買回去放養后才慢慢有色澤出現,變成黃色的幼鰻和銀色的成鰻。每平方米的載畜量為100到150只。飼養小型浮游動物或其他剛從膜上長出的魚苗,如鯉魚。水泥池育苗應及時調水換水,確保水體中溶解氧含量高,同時又有充足的飼料。當魚的長度達到4≤7 cm時,如果飼料不足,就會發生自相殘殺。因此,必須將3×5 cm長的魚苗移入池塘進行成魚養殖。
3.池塘養殖:池塘面積約1×3畝,水深1≤,水深1.5m,最好實現自流排水灌溉。出苗前15d,每畝用生石灰150 kg清理池塘,用250×300 kg糞肥培育充足的浮游動物作為露天飼料。在放苗前3天,每畝注入2×3公斤豆奶,以確保有足夠的生物飼料喂魚。放魚前一天,每畝投放200000~300000粒麥泥鯉苗,作為白斑狗苗的飼料魚。每畝二至三萬只白斑狗苗放魚后應每兩天喂一次,豆漿應作為魚飼料。當魚苗長到4。5%時,豆漿可作為魚的飼料,每畝2×3 kg,當魚苗增長到4 kg時,豆漿可作為魚種的飼料。5%,魚苗將每兩天喂一次。